4月27日,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主辦,天津市教育委員會、天津大學承辦的第四屆全國高校人工智能學院院長/系主任論壇在天津梅江皇冠假日酒店成功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是“產教融合、學科交叉的新工科人工智能創新人才培養”。
4月27日,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主辦,天津市教育委員會、天津大學承辦的第四屆全國高校人工智能學院院長/系主任論壇在天津梅江皇冠假日酒店成功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是“產教融合、學科交叉的新工科人工智能創新人才培養”。
此次論壇匯聚高校、科研院所的人工智能教育專家、人工智能領域知名企業代表,其中,億歐作為特邀媒體參加了本次論壇。
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才問題嚴峻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巨大。論壇上,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類教指委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黃河燕表示,
2020年,人才缺口達750萬,2025年將達到950萬,大數據及人工智能專業人才招聘人數猛增6倍以上。目前,大數據及人工智能專業人才流動性大,在職周期短(大數據開發、NLP等人才平均在職時間不超過兩年),且半數以上集中于IT互聯網及電子通信業。
如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與產業變革正在加速重塑社會發展體系,黃河燕表示,目前產業增幅大于人才供給增幅,配比嚴重不匹配。
國內智慧城市領域專家、科大訊飛智慧城市BG總工程師/副總裁童劍軍表示,人工智能的人才發展通常分為四個層面:科學家人才、算法人才,應用人才和數據藍領人才。目前AI技術處于高速發展期,且要持續保持技術先進性,但我國目前人才儲備嚴峻,高校畢業生與產業需求無法完全匹配,專業對口率不高。此外,傳統企業對AI缺乏認知,覺得AI高大上、門檻高,不能“為我所用”。
童劍軍講道:“現在很多的人工智能領域從業者,基本上屬于半路出家,轉入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比例相當大,就是因為專業的人工智能人才缺口非常大。”這個缺口多大?根據高盛的《全球人工智能產業分布》
,2017年全球新興人工智能項目中,中國占據了51%,但在全球相關人才方面,中國只有5%。這個缺口大部分是屬于產業人才缺口。
這樣的人才很難從國外引進,一個是數量夠不上,一個是成本高。更大的出路是國內自己培養。因此,重點高校紛紛布局人工智能的培養專業。
智能時代沖擊的不止是產業,教育也面臨三大困惑
人工智能時代不僅對產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對教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對此,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CAAI Fellow李德毅認為,當前智能時代存在著三個教育困惑。
困惑一:我們理解智能時代嗎?李德毅表示,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理解智能時代便談教育,就有點太著急了。
在智能時代最具挑戰的科學問題就是人腦認知,是群體智慧和人工智能,我們卻仍然知之不多。如今,我們正處于信息化時代與智能時代的交疊時期,而在這個時期,其實最強大的并不是人工智能,而是光電子工程,通信等技術。目前,
智能科學與技術和電子、微電子、光電子工程,通信與網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控制科學與工程都有交織。分別衍生出了智能芯片、智能網聯、智能計算和智能控制等細分的智能技術方向。李德毅說:“經過論證之后,我們提出了
智能科學與技術有五個二級學科:機器人與智能系統、知識工程、機器感知與模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腦認知基礎。”
困惑二:傳授知識,還是培養能力?能力包括獲取知識的能力、決策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李德毅說:“知識的獲取應該是主動的、積極的、終身的。決策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集中表現在鑒賞力、判斷力、思想力。我經常講決定你的未來的并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們選擇,還有思想。因此我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和孕育人類創新的內生動力。”同時,他引用了愛因斯坦的一句話,強調:我反對把學校看作是“僅僅”直接傳授專門知識以及在以后生活中直接有用的技能的那種觀點......學校始終要把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
第三個困惑,學校的“時空圍墻”,還要不要?李德毅表示,我們把學科劃分得這么細致,搞得這么深,隔行如隔山。智能時代卻在不斷沖擊分門類分專業的通識通修課程。教學其實是能夠功能性地重塑人腦的,
智能時代的每一節,或者更大規模,或者更小范圍,定制的趨勢將越來越明顯,課程將是一次次腦認知的情景學習和塑造。
人工智能時代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國家優青、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智能處理器研究中心主任陳云霽表示,不應該是僅僅培養一些會用這些東西的人,而應該培養具備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的人才。
在演講報告中,他明確指出,
人工智能專業應該培養人工智能(子)系統的設計者和研究者。而這一點可以從當前的計算機專業培養計劃得到啟示。目前各高校的計算機專業培養計劃都包含計算機組成原理、編譯原理、計算機體系結構等課程,培養出的人才雖然有不少最終去做了計算機應用,但他們對整個系統是有一定理解的。
但計算機專業也有負面的啟示,計算機專業的課程條塊分割,學生難以融會貫通做出一個完整系統,動手能力有缺陷,導致我國信息產業全棧式人才缺乏,核心硬科技競爭力缺失。因此,
人工智能專業培養的人才應該是人工智能系統,或者是子系統的設計者和研究者。只有達到這個目標,中國人工智能的教育、目標、產業才可以走得比較順暢。
2019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我國有35個學校獲得了首批人工智能本科新專業建設的資格。陳云霽表示,在經過自己的調研后發現,
絕大部分專業在設置的時候,準備開的課程基本上都是算法課程和應用課程,例如語言理解算法怎么做。這其實不算是一個人工智能專業,而是人工智能應用專業,
或者說應該是“人工智能算法專業”,而人工智能的專業設計應該有一個結構性的課程。陳云霽建議開設一門課程——智能計算機,并認為這個系統性課程可以幫助大家進行理解,學習之后能夠從頭徹尾指導出一個真正可以使用的智能計算系統.
關于智能計算機課程的建設,陳云霽表示,目前正在或即將在中科院大學、中國科大、天大、北航、南開開設智能計算機課程,部分院校設為研究生課程,部分院校設為本科生課程,涉及人工智能學院、計算機學院和軟件學院。
對于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童劍軍認為,
應當大量培養人工智能產業型人才,也就是人工智能實用型人才,而非需求少的精尖端的、理論的人才。因為產業落地是要求做出來的東西要實用。他表示
企業與高校搞研究并不一樣,企業的目的是盈利,是必須要做出來投入到市場的,而研究的指標就是老百姓,如果達不到要求,老百姓就不會給你錢。高校則不同,其研究最后是要達到上級驗收的標準,或者是自己定好的標準。因此,企業有豐富的產業化經驗,高校有豐富的理論經驗,唯有雙方結合,才可以培養出產業化的人才。而
最終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市場說了算。
新工科:形成具有引領作用的“中國方案”,迎接智能時代的到來
如今,企業為了彌補人才方面的缺口,大力與高校、科研機構進行合作。如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實習生計劃“明日之星”,與天大、哈工大等高校的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等。但隨著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挑戰我們的生產、生活、學習等各個領域,教育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2016年6年,教育部首次提出“新工科”。2017年2月20日,教育部發布《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同年6月16日,教育部發布《關于推薦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2018年4月2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印發了《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要求推進“新工科”建設,重視人工智能與計算機、控制、數學、統計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專業教育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到2020年建設100個“人工智能+X”復合特色專業、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計劃》指出,人工智能正引發可產生鏈式反應的科學突破、催生一批顛覆性技術,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根據《計劃》,到2030年,高校要成為建設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領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人才高地,為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為響應國家重大戰略,面向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的發展需求,創新卓越人才培養體系,助力信息產業的超越式發展,信息技術新工科產學研聯盟孕育而生。信息技術新工科產學研聯盟由中國軟件行業協會與國內部分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組建,并得到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人事教育司的大力支持。
根據黃河燕的介紹,
目前聯盟正在組織編制5個新工科專業建設方案,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能源互聯網和服務科學與工程。下一步,
新工科聯盟將聚焦在如何培養面向未來5-15年的信息技術領域人才(包括領軍人才、復合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積極探索對應的教育模式。此外,聯盟將總結國內外出現的信息技術領域工程教育新探索,盡快樹立若干新工科建設的模式,讓新工科扎根中國,形成具有引領作用的“中國方案”。
來源 | 億歐網
作者 | 王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