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對人才的需求有哪些變化?未來學習的發展趨勢是什么?未來的學習對學校、教師、學生和學生家長有什么要求?在日前開幕的重慶八中首屆國際學習節上,來自美國哈佛大學、英國巴斯大學、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美國夏威夷普納荷學校和香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的知名專家學者,與重慶的教師、學生和學生家長一起“華山論劍”,探索基礎教育如何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才需求。
從學習知識到培養能力
重慶八中首屆國際學習節的主題是“‘三創’教育—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人工智能的發展正重新定義人類知識和能力的價值,強化對知識機械記憶的教育將越來越沒有價值,學習也必然要從學習知識轉向培養能力,現行大班授課的集體教育模式很快將面臨新挑戰。”重慶八中校長周迎春說。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項目部主任理查德·艾爾默教授在現場交流時說,現在的學習注重信息積累和算法訓練,隨著信息量持續擴大,學生信息記憶的壓力越來越大,學習過程中的失敗感也會越來越強烈。未來的學習應該是學習能力的學習,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人類5歲時的大腦細胞是13歲時的兩倍,不是說人會隨著長大而變笨,而是神經元的數量在參與和行動后會進行重組,有刺激的大腦會變得更加強大。體驗和行動越多,大腦就會變得越強大。
“我們幾個同學現在的成績都不錯,但是我們并不知道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也不知道未來到底會怎么樣。”正在重慶八中就讀的一位同學現場交流時說。理查德·艾爾默建議青年學生多關注一些現實問題,嘗試解決一些具體問題,學校的教育改革要盡量做到與不同的學習主體同步,課堂教學要注重激發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教師發展中心主任李芒教授認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基礎教育要為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力營造環境,教育要避免因為過于追求效率而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扼殺學生的創造力。老師和家長要善于放飛學生,讓他們的大腦充分釋放,學會用已有的知識解決未知的問題,而不是像工業化生產一樣培養學生。
從知識本位到素養本位
“‘人工智能時代’網絡就是學校,終端就是課堂,能者就是老師。類似‘慕課’等教育形式能為學生提供更加靈活生動和個性化的教育,也意味著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人員、固定內容的學校教育正在向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員、任何內容的‘泛在教育’演變。”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育、教育學部主任袁振國教授認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基礎教育將從現有的“以教定學”發展為“以學定教”,從“知識本位”發展為“素養本位”。
在袁振國看來,人工智能時代人才的核心素養包括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信息處理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這就要求基礎教育著力培養“更具互動性的人”,相應地也要求教師和家長從知識灌輸者、過程控制者轉變成“缺點轉化師”“綜合評價師”“私房菜廚師”“實踐動議師”“心靈按摩師”和“智能協作師”。
據夏威夷普納荷學校高中部校長艾米麗·麥卡倫博士介紹,普納荷學校在改革前通過走訪和調研了解人們對基礎教育的期望,排在前5位的是讓學生“有清晰的目標”“能在行動中學習”“能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展示個人能力”“有感知未來的機會”“有勇氣進入陌生領域”。艾米麗·麥卡倫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家長應該更加關注孩子的個性體驗和挑戰現狀、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統一標準的考試成績。”
讓學習走出學校
重慶八中首屆國際學習節在一個以學校為中心,包括家庭、企業、社會機構、政府等在內的社區型環境中,讓包括學生、學生家長、教師、社會公眾在內的所有學習主體以不同的身份、從不同的視角來共同研究和探討學習。學校還通過自愿報名成立了學生評論團、家長評論團和教師評論團,每次講座和現場交流都有評論團成員現場點評、互動。“我們創辦‘學習節’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學習不只是學生的事,教育也不只是學校的事。學習和教育無處不在,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周迎春希望通過舉辦“學習節”,讓更多的人參與、關注、了解人工智能時代的學習,促進社區型學校和學習型社區建設。
學習節開幕前,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米切爾健康與教育政策研究所特聘教授趙勇、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賴春等專家,對重慶八中的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等進行一個星期的深入調研,與學校共同研發了一批鼓勵創新、創造、創業的示范課。趙勇說,“人工智能時代的學習和教育不能再沉迷于信息的記憶,要通過學校營造環境不斷豐富學生的體驗和經歷。”
“我們把機器制造得越來越像人,為什么卻把人培養得越來越像機器?”周迎春表示,學校將堅持舉辦“學習節”,讓更多的學習主體參與討論,對未來的教育、未來的學習有更多的思考,積極創新探索適應人工智能時代人才需求的基礎教育。
來源 | 光明日報
作者 | 張國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