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本AI教材開始,經過近兩年時間的準備,商湯科技的AI教育生態終于要“開花結果”。
2017年9月,在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的提議下,商湯開始聯合商務印書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編寫一本面向中學教學的AI教材。半年之后,2018年4月,這本名為《人工智能基礎(高中)》的AI教材正式發布。
正是為了研發這本AI教材,商湯創建了AI教育團隊并成立教育事業部。《人工智能基礎(高中)》發布一年后,2019年5月,商湯科技教育事業部總經理戴娟在2019商湯人工智能峰會上正式公布了商湯科技的教育版圖。
據戴娟介紹,商湯教育主要專注于兩大產品和服務,一是中小學AI教育學習本身,二是利用AI賦能教育,提高學校的教學和管理效率。除了AI教材配套體系外,商湯還發布了SenseClass和SenseHello SE兩大產品,該系列產品主要利用AI和大數據技術提供課堂數據分析報告和人臉簽到等功能。
截至目前,《人工智能基礎(高中)》已經推廣至全國百余所學校,發行量超過10萬本,商湯還為這些學校免費培訓了500余位一線AI授課教師。商湯教育以AI教材為核心,在此基礎上延伸出AI教輔、AI教學服務和AI教學生態三大業務板塊。
為何研發AI教材?
商湯剛開始切入教育時,外界是有些看不懂的,且上來就要做一套供學校使用的AI教材,更是出乎很多人意料。
商湯已經是估值最高的AI獨角獸了,做套AI教材能有啥好處?
首先,這與商湯科技的創始團隊背景有關。湯曉鷗是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身在教育系統,教書育人乃職責所在,所以本能上就對教育事業比較關注。同時,商湯與許多高校存在合作關系,自然會重視AI技術人才的挖掘培養。因為AI人才的缺口依舊很大,所以商湯的教授們一開始順著大學往下一級將目光聚焦在了高中,于是推出了那本最初面向高中階段的AI入門教材,希望能在高中培養起學生對AI的興趣。
但是高中版AI教材涉及了不少高等數學知識,整體還是有一定難度,這又促使商湯研發更為淺顯易懂的適合初中階段學生的AI教材。在今年5月峰會的教育論壇上,商湯科技發布了初中版《人工智能入門》,一共四冊。但教材沒有嚴格限制使用對象,因為各地教育水平差異較大,例如沒有接觸過AI編程的學生,初中版AI教材可能適合用于高中教學。
商湯將會為教材建立level等級,學生可分情況進階學習。后面,為了配合level等級,《人工智能基礎(高中)》教材也會改名為《人工智能基礎》。
然后,政策導向的推動。2017年7月,國務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提出“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此后,教育部也發布多個文件,鼓勵學校開展AI和編程課程,設置AI專業和學院。
戴娟表示,國家要發展AI產業,那么就需要AI人才。
人才需要培養,培養需要專業的教材體系。
“因為現在還沒有任何AI教育或編程教育的課標和標準出來,但商湯看到了大的趨勢,當AI時代來臨的時候,當AI素養成為孩子所需的基本素養的時候,商湯希望通過產學研為教育部門制定新的課標提供我們的實踐反饋,或者推動新的政策和科目落地。”
最后,商湯AI積累了豐富的行業案例。商湯的AI技術在金融、汽車和醫療等行業都有很多應用,這為教育業務提供了重要內容素材。戴娟認為,這些行業的代碼、算法、模型和應用案例都可以寫入教材或轉化成AI實驗平臺上的課程,供學校師生學習。
推廣AI教育比盈利重要
做教材可謂是一件耗時耗力的事情,何況還是一套教K12階段學生學習AI這種相對前沿的技術,幾乎沒有先例可循。先不談學生的理解能力,懂AI且能夠教好這門課的老師也寥寥無幾,商湯只好從內部征調人手親自去培訓一線AI授課老師。
考慮到做好一本AI教材,不斷收集一線教師教學反饋意見,研發時間至少以年為單位,外界不免擔心商湯做這件事的收益如何。
“前期,比收入和盈利更重要的是把AI教育推到更多學校,讓更多的師生使用新的教學模式。”
戴娟在接受雷鋒網等采訪時強調,這是現階段商湯教育事業部最大的目標。
商湯科技教育事業部總經理 戴娟
戴娟的信心源自商湯科技自上而下對于教育業務的重視——從創始人湯曉鷗、CEO徐立到集團VP層面,對于商湯教育都非常重視和支持。
例如在集團的資源支持上,商湯科技將其原創的SenseParrots深度學習平臺打開分裝后向學校開放使用。
“這個平臺是商湯最值錢最有價值的資產,除了向少部分對口的戰略合作伙伴開放外,此前還未向任何行業真正開放過,教育是第一個。”
按照商湯的設計,教材解決了“如何教”;培訓一線教師解決了“誰來教”;通過SenseStudy AI實驗平臺、實驗室和機器人解決“如何學”;基于商湯深度學習平臺SenseParrots提供核心AI能力,學生配合教材完成各種課后實驗、競賽和自主創新項目,在公開的AI交流展示會中參與項目評比解決“如何評價”,借此檢驗學生的AI能力學習的如何,由此一個完整的AI教育體系得以建立。

AI交流展示會
花十年打造一套經典AI教材
AI教材的發布后,引起了不少教育行業人士的關注與支持。
商湯科技教育事業部聯席總經理尚海龍在采訪中表示,教材發布后,不少政府單位、學校和教育研究機構主動邀請商湯加入,這為商湯帶來許多不一樣的選擇。
“別人可能都在向學校猛推AI產品,說產品怎么好,有些產品沒有融入到靈魂中,而教材是用靈魂去影響靈魂的。”
尚海龍如此形容教材在AI教育學習中的重要性。他表示,寫這本教材,有《版權法》和《著作權法》方面的要求,教材中的文字內容是原創、每幅圖片都有版權來源及創作價值。為了創造一本經典AI教材,商湯決定先從內容層面把它推出來,打好地基,這樣大家就有了批評比較的標本,“有了地基歡迎大家來蓋房子”。這就是為什么商湯把教材取名為“人工智能基礎”的原因之一。
教材推出來后不代表就一勞永逸了,畢竟商湯的主業是在AI而不是在教研。高中版AI教材出來后,戴娟團隊與一線教師交流時才發現忽視了不少關鍵問題。

培訓一線AI授課教師
AI教材是有了,可是老師們卻犯了難。作為一門選修新課,人工智能入門課總共要學多久,如何合理分配課時,每堂課要包含多少知識點,應該怎樣給學生講解每個知識點...這些商湯一開始并沒有考慮到。因此,商湯教育團隊又花了半年時間與一線教師磨合,整理出來一本高中版人工智能基礎教學大綱,然后提供給學校一線教師使用。
戴娟認為,好的課程或好的教材需要時間來打磨,短短一年也許并不能達到完美的地步,例如像語數外等主課每隔幾年或十年都會改進課標和教材,所以商湯也在不斷接受一線的教學反饋,進而將意見加入到新版教材中。
“我們的目標是,真正花時間,可能需要三到五年,甚至十年時間,打造一套經典的K12階段的人工智能教材。”
在K12階段推廣AI教育的過程中,教材確實是核心,沒有教材和配套體系,教學難以真正規模化。
不過在教材之上,戴娟覺得,比學習AI知識點和完成實驗課程更重要的是,如何幫助學生掌握AI思維,包括解決問題的定性思維。在AI時代,看到問題后知道收集什么樣的數據,然后怎么讓機器去學習數據,最后從學習中得到規律,這是機器學習的原理。商湯以AI教材體系為基礎,通過AI實驗平臺、AI實驗課程和AI機器人等實踐活動,從而把AI技術、算法、思維不斷灌輸到學生腦袋里。
至于為何如此看重AI基礎教育,與戴娟在美國的10年工作經歷有關。她去美國后了解到,美國很多知名互聯網公司大都是創始人在大學問期間創立的,在信息時代的初期,他們就在小學、初中學習編程和信息時代的技能。
“我們希望孩子通過了解AI及AI在不同行業的應用,可以提前思考未來學什么。那么,他們的生活和未來可能就更加的多元化。”
戴娟認為,中國的孩子也需要這樣的教育體系,讓學生能在很早的階段接觸到最前沿的科技,去探索很多的可能性。如果學生能夠設計出好的AI項目,商湯也愿意投資孵化,幫助學生實現項目,在她看來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來源 | 雷鋒網
作者 | 葛德江